当前位置:首页>影视动态 > 正文内容

“饺子与醋”迟早害死姜文

姜文的醋面前,《红楼梦》也甘拜下风。

21世纪以来,中国电影从未出现过如此痴迷政治符号的特殊影迷,他们热爱用政治黑话搞擦边,迷恋中国近代史的一切细节。

衣服的颜色,手指的左右,走路的方式,说话的口型——任何姜文电影画面的细枝末节,都会变成姜学家的一篇“十万字解读”。

姜文新电影《你行!你上!》票房扑街之后,一句话总结他们最合适不过:姜文吃火锅涮了四下,左翼网友们马上说这是四渡赤水。

可惜这次,玩砸了。



任何从中国式教育角度解读姜文新电影的想法,其实都有些多余。

曾经我也以为,“让学”不过是B站的小圈子狂欢。但在影院度过煎熬的两个半小时后,我相信左翼网友和姜文算是某种程度的双向奔赴了。姜文压根就没包饺子,他知道有一群人在等醋,于是端了一大盆醋就上来了。

这根本就不是郎朗的电影,这是一场漫长的中国近代史考试,观影体验非常痛苦。

观众要从高密度的台词输出中捕捉每一个有可能隐藏的政治符号和路线决策,然后在大脑中迅速检索这是在隐喻什么。两个半小时不是电影时长,而是文综考试的倒计时。

但是对于唯爱这口醋的左友们来说,这是一场他们绝对能答满分的考试,兴奋得拿到答题卡就挥毫写下自己的十万字解读。


你要问饺子呢?当然没有饺子,大伙儿就是来喝醋的,你想吃饺子你就不应该来姜文的饭桌。

一旦你对这部电影有异见,就会迎上姜学家们的冷嘲热讽。要么是你太右派,要么是你太愚蠢。

政治隐喻成了皇帝的新衣,人人都说读懂了,你偏要站出来说你不喜欢,那就是立场出问题了,屁股歪了。

你只能说你没看懂,不能说你没看见。

姜文电影的门槛还是太高了。

这都不是隐喻,是明示了。

只去讨论真实的郎朗,那电影算是彻底白看了。

姜文的电影就像巧克力,人吃了没事,狗吃了会死。

姜文放了一个苹果,左友们说这是红色思想;姜文走路拐了个弯,左友们说这是探索路线时犯了一些错误;姜文撒了尿,左友们也要分析一下尿往左呲还是往右呲。

姜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神秘的谜语人,三体人打过来,姜文才最有资格当面壁者。


“选了马丽做演员是因为马列思想”

那么他们如饥似渴的政治隐喻到底是什么?

无非是扣字眼。甚至连弹钢琴这件事本身,也可能暗指名为《学会弹钢琴》的重要讲话。

其实就算正大光明地说出来,也没人砍你的头。大家嘴上一遍遍复述那句“站起来,不准跪”,结果解读个电影都是跪着分析的。


综合几位大姜学家的分析,《你行你上》的暗线故事大概是这样。

郎朗B超图像上的十根手指隐喻的是十月革命,一根是马列主义。厂里寸头一字胡的老崔,外表像鲁迅,即新中国成立前的左翼知识分子。

第一位老师沈启蒙=沈阳+启蒙,指的是新文化运动。郎朗对她行满族大礼,因为彼时新中国刚刚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阴霾,迎来解放。而沈启蒙老师辞职赴美,隐喻了知识分子的脆弱性。

为什么要特意强调沈阳这座城市?当然和郎朗本人身世没关系了。

索引派指出,美国在1956年起草了一份关于全面核打击中国的计划,拟在中国117座城市投放870枚原子弹,其中东三省有288枚。东北作为当时我国的重工业基地,是当时美国的重点打击对象。

再解读一层,甚至还能解读到辽沈战役在大决战中的重要地位。



姜学家对于数字解谜的痴狂与钻研,整个学术界都值得学习。

为什么郎朗父子来北京的火车车厢号是YZ9529?姜学家指出这隐喻了1995年2月9日中央发布的一份文件中的第二章第六条。

为什么郎朗的椅子背后写了0026这个数字?因为026是一个空缺出来的区号,预留给台湾省。

郎爸说自己吃了三年软饭,为什么是三年?因为隐喻的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

郎朗父子在北京租的房子有两个房间,因为隐喻的是一国两制。


第二位钢琴老师欧亚,简直就是苏联的明牌了。

她先垫高郎朗的座椅,是苏联援助东北的156项工程;再猛的一下抽走垫子,是中苏断交,苏联撤走所有专家。

而欧亚老师在十年特殊时期被自己的徒弟背叛,指的是苏联被一群社会主义国家背叛,最后欧亚老师晕倒在考试现场,指的是苏联解体。

随后郎爸与郎朗在天台发生激烈的争吵,郎朗向左狂奔要跳楼,郎爸一个滑铲矫枉过正,差点害死了郎朗,而这个漫长的滑铲就是特殊的十年。

“我是想救你!我怕你从那边掉下去”,左友们听懂了,又哭了一次。


电影里出场的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政治角色。

红色裙子的小林老师,在红绿色盲的郎爸眼里实际穿的是绿色的军装。她短暂出现后又消失,是对当时时局中一位人物的隐喻。

梳着背头的邻居余皑磊,出主意教郎爸和邻居搞好关系,或许是某位擅长外交的领导人。雷佳音扮演的二叔拔掉了钢琴上的钉子,则是十年动乱结束的标志。

后来葛优饰演的王子曰上场,留着爱因斯坦的爆炸头,是归国的高级知识分子。爱因斯坦头像在空中摇摆,代表了软弱知识分子的立场左右不定。

郎朗被纸做的绳子捆住双脚摔了一跤,是比喻思想僵化的包袱,所以王子曰代表的高级知识分子说“放松”,即是在思想上为我国经济发展逐步松绑。

郎朗赢了两场比赛一个大奖,这就是科学家研究出来两弹一星。两个郎朗在空中击掌,就是两颗原子弹顺利爆炸。

郎朗在克鲁兹学院用28个小时练完了美国学生7天才能学会的协奏曲,指我国科学家用了2年8个月研发出了原子弹,美国人要用7年。


诸葛伯乐更是把姜学家们看爽了,取“诸葛”与“伯乐”的首字母,不就是大写的万恶“资本”吗。

姜文在这里甚至搭建了一个舞台剧般的场景,诸葛(资本)带着郎朗走过独木桥,教唆郎朗和西装革履的人“学英语”,诸葛不屑地告诉郎爸:“跟着父亲只会成为父亲,跟着大师才能成为大师”。

而郎朗到底姓诸葛还是姓郎,就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

于是姜文得以喊出这部电影里可能是他最想喊的话:“你们都是临时工,我才是总设计师。”

得罪“老师”就是得罪资本,伤害“儿子”就是伤害人民。左友们听懂了,又哭了一次。


而“沈阳人在费城”的钢琴擂台比武桥段,指的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遇到的种种刁难。

在克鲁兹,第一名不代表没有错,只是比第二名错得少,是因为超级大国制定游戏规则。

台下的观众们隐喻了其他看热闹的国家,他们用美元打赌到底谁赢,又隐喻了美元霸权。

作为二钢的甄子丹代表了美国,一旦他弹错了音,跳水的时候后面都会跟一群小弟一起跳。而郎爸拿着二胡登台伴奏,就代表着中国要走自己的特色发展路线。

这些隐喻没什么高明的,一撂出来,谁都能听懂这部电影到底想讲什么。即便姜文把这些近代史事件逐一做成PPT播放,其实也能过审。


沈阳学琴时郎爸骑着摩托绕着毛主席雕像走过一圈又一圈,到达北京时墨镜倒映出“左边天安门,右边经济发展”,郎爸说“任何想在我和我儿子之间搞分裂的必须消失”,说“他活到一半的时候有了我,我活到一半的时候就没他了”。

这些台词,你既可以理解成父子之间的半生缘,也可以理解成伟大领袖与新中国的关系。

这些甚至称不上故事情节的碎片化对白,套用几十年前革命语言体系的外壳,不断重复我才是东北亚的大家长。国内外的势力想害死郎朗,只有我能保护他,只有我有资格监管他。

这似乎是父辈的某种神秘的集体呓语。他们怀念那段特殊的时光,以至于成为自己的创作惯性。

郎朗沦为了这部电影的绝对客体,他叫郎朗也行,坦坦也行,蛋蛋也行。他就不是人,他是一个抽象概念,他是1980年后的共和国。

当郎朗被吊桥吊起,在空中弹奏着《浏阳河》和《保卫黄河》,身边的筒子楼里站满了工农人民,郎朗身穿上红下黄,基本上可以理解为一种魔幻超现实主义的升旗仪式。


郎朗的故事不重要,绝对的主角只能是亢奋的拗着刻板沈阳话的朗国任,是规划路线的总设计师,是大院子弟重复了三十年的同一个故事。

现在我读懂醋了,也明白郎朗连饺子皮都算不上。我理解大家为了一口醋狂欢,但我不确定我是否拥有不喜欢这口醋的权利。

有人喜欢喝醋,就有人喜欢吃饺子。姜文之所以是姜文,因为曾经的他既能拍好电影本身,又能让政治隐喻如同金线般镶嵌在故事这张布的下面,在光影中若隐若现,确实迷人。

而这部电影亢奋、急躁、聒噪、令人疲惫,一句话里恨不得塞满一百句的信息量,再也没有张麻子和六子聊莫扎特的贤者时间,重复大吼向前冲,干死他,我们赢了又赢。

郎朗作为傀儡,一路赶英超美,打倒洋人,无时无刻都要大喊一声“爸啊啊啊啊”刺破观众的耳膜,不知道的还以为自己看的是《哪吒3》。

这部电影里除了郎爸(姜文),所有角色都沦为毫无意义的背景板,看不出任何人物形象的明暗弧度,甚至连唯一的主角郎爸都没有红色以外的色彩。他硬邦邦地杵在那里,表演一个巨大的、不可忤逆的菲勒斯。


现在他只生产醋,不在乎饺子是否煮熟,甚至不在乎桌上有没有饺子了。这是谜语人的饭桌,至于电影本身的图像艺术,左翼网友们更是嗤之以鼻。

但是,只喝醋的观众就一定比吃饺子的观众高贵吗?

姜文曾经在《圆桌派》里说过,拍电影就是请观众吃饭。现在的问题是姜文做了一桌饭,来了两桌客人,这饭怎么吃?


姜文为了一口醋拍了三十年电影,这口醋成为他创作过程中的路径依赖,也成为困住他的隐形魔咒。

大众几乎已经默认,抛开猜测与索引,就不是一部完整的姜文电影。

在今年北影节姜文电影大师班上,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刘擎直接提问姜文,你的一系列电影里是否有政治隐喻,他回答的是,“你生活在一个什么环境里?你生活的环境里带不带你说的那俩字儿?我怎么能逃离得了呢?”

然而,一问到那句著名的“浦东就是上海”,他又变成了装糊涂的高手,“对我来说浦东就是上海,我一北京人,用什么长焦镜头拍,他俩都叠在一起。”

似乎下一秒他又要变成马小军,对着台下人说“我那是迷惑你们呢,孙子”。

对于痴迷他的追随者来说,逃避是否算另一种不负责任的懦弱。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马小军/姜文说,“我不断发誓要老老实实讲故事,可是说真话的愿望有多么强烈,受到的干扰就有多么大。”

所以我们从一开始就无比相信,他的电影一定要说什么话,而且是藏着掖着的话,是不能正大光明讲出来的话。

姜文从来没有拒绝过被解读甚至是被误读,他主张作品应当和他的观众进行“共谋”。

他的特定观众也秉持着“读者中心论”的文艺史观:解读,就是作为读者的天然权利。

“艺术作品从被创造出来的那一刻开始,就不再属于作者,而属于历史。作者、读者、解释者的看法观点都是一种再创造。”


我是姜文1.0版本的影迷。《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一部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隔岸对仗的天才电影,姜文独特的作者性在第五代导演中无人能及。

当我第一次看到《太阳照常升起》,几乎如痴如醉,儿时的我根本不了解政治隐喻,但即便抛开神秘的意象,这也是一部兼具表达与审美的好作品。

它像诗也像寓言,像作者与读者之间隐秘的隔空问答。只有东亚观众能品味出这种具有前现代特色的灰暗美学,也只有这片土地上的人能感知到阿辽沙背后代表的不仅是阿辽沙。


《太阳》太特殊了,姜文认为是“上帝送给他的礼物”,《让子弹飞》也是《太阳》的延伸,甚至姜文后续拍摄的所有电影,都是试图在为《太阳》做注释。

而对于B站的姜学家们,围绕《太阳》进行的解读也最夸张。

真事隐,假语存。他们将《太阳》奉为中国当代的《红楼梦》,甚至超越了《红楼梦》索引派的“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达到了更高层面的红色革命暗语。

鱼,是人民;鞋,是路线。影片开头的13双鱼鞋,可以是13个社会主义国家,也可以是13个中国朝代,疯妈想要一双带着黄须子的鱼鞋,就是试图找到属于中国的特色发展路线。

村口的树向左生长就会茂盛,向右倾斜就会衰败,因为树底下全是阻碍发展的石头。疯妈挖出石头,就是在铲除内部阻碍发展的力量。




疯妈的形象被解读为某位大人物,她打破第四堵墙的凝视,是对于未来命运的忧虑。她叫停了向右狂奔的火车,踏着布满鲜花的路途找到新生儿,这个新生儿即新中国未来的接班人。

他们相信,姜文想借一个疯妈的形象,向年轻人耳语伟大领袖的精神。

房祖名饰演的小队长不断追问的天鹅绒,其实就是一块布而已。至于布的解谜,可能是布尔什维克,也可能是布尔乔亚。你就学吧,这里头的学问比《红楼梦》复杂多了。

每个几万字解读的视频,都会引用无数次语录,这就是索引派最权威的参考文献。

看到镰刀锤子的符号,一定是工农;看到穿着皮鞋的人,一定是万恶的资本主义;看到电影里的人眨眼睛,也要分析一下眨眼次数对应了什么摩斯密码。




在姜学家们解读的《太阳》里面,有一只抢走了疯妈布鞋的鹦鹉,它不停大喊着“我知道我知道”。

这只鹦鹉又何尝不是众人:

上班看了几个小时的十万字解读太阳照常升起,期间敲了十几次“人民万岁”的弹幕,中间因为想念伟大领袖在工位落泪三次。

上午痛恨万恶的资本,下午狠狠薅了外卖大战的羊毛,回到出租屋,一边吃着外卖,一边反复品味左友们的烂梗视频。

晚上入睡前想到自己还有无数在B站结识的同志,又哭了一次,期盼下一个赛季赶紧到来。

姜文电影就这样变成了一些年轻人的情绪主食,他们无数次借着姜文的电影,诉说着自己咬牙切齿的梦。

做为连自己父母都没经历过计划经济的一代人,他们对特殊时期的碎片化理解是浪漫、激情、还有绝对意义上的公平。





到了“让学”,这种狂热造就了电影打哑谜的巅峰。

莫扎特为什么叫穆扎,因为加了一个特字,这个特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张牧之的隐喻自然不必多说,麻匪帮派中的二三四五六七,这几年也都在让学研究中众神归位。

谁是背叛革命的人,谁是被内部陷害的人,谁是邪恶的外部势力,都有了明确的指向。

主角们不同的帽子颜色也能解读出内涵:白色帽子边是统治集团,黑色帽子边是革命者,红色帽子边是游走官匪之间的背叛者。而老七脖子上围着红色领巾,代表着红领巾,也就是革命的未来接班人。

给穷人发钱,就是打土豪分田地,穷人有钱他就笑了;攻打碉楼是的50只鹅和4个人;两只手拿枪,一支枪指着自己,一支枪指着对方;所谓的“去浦东”就是丧失了革命理想——这些桥段都被视作是姜文留给考生的谜语。

结尾孤独的张牧之问兄弟“你们不和我回山里了”,也被认为是姜文对于路线问题的终极答案。


在让学发展的这些年,这部电影已经被解剖得连最后的底裤都没了。

甚至连张麻子/姜文抽烟时的手指姿势,也要被分析是否和某位人物的历史照片一致。

要再这么解读下去,毕志飞的《逐梦演艺圈》也能写成十万字的论文。

提前写好了既定的答案,那么任何语言、意象、数字和颜色,都可以绕着圈子击中靶子。人们沉浸在虚空索敌的氛围里,对着空气挥拳,试图揪出所有可疑的对象。


这种解读在《让子弹飞》之前并没有伤及创作本身。即便没有十万字解读,也不影响它本身就是一出绝妙精彩的故事。

《让子弹飞》的台词有信息量,镜头有调度,影帝有表演,节奏干脆利落,每一幕的韵律都像乐高积木扣上时发出的清脆咔哒声。明线劲道,暗线耐嚼,金句频出,如此美味,观众时不时就想拿出来再尝一遍。

但在《让子弹飞》之后,他似乎被一种神秘力量困在原地。

离开了文学原著(《动物凶猛》《天鹅绒》《盗官记》)的支撑,姜文自己讲不好一个最基本的故事。没有了叙事和逻辑,电影变成了一门讳莫如深的密码学,似乎就该是政治斗争、近代史、神秘符号的融合。

姜文快要肉身成圣了。这种来自特殊群体的期待与狂热,迟早害死作者本人。



有意思的是,和B站播放量爆炸的万字解读对比,《你行你上》的票房呈现的却是极致的冷却。

根据猫眼专业版显示,这部电影的预计票房为9428万,在暑期档角逐中明显落后。

姜学家们线上讨论得再火热,线下的票房成绩都有些尴尬。

也有观点另辟蹊径,提出这部电影根本就不是姜文作品,是为了给妻子周韵攒的资本交作业,是“代孕(韵)作品”。


陈丹青曾经在十年前的节目里预言过姜文的未来,“也是可怜,熬了七八年熬一个电影出来,想法都熬馊掉了”。

《阳光》和《鬼子来了》的表达都是天才级别的,可越到后面,姜文就越是躲在自我打造的宫殿里。陈丹青说:“他和大家分享他的fantasy,这个是要很警惕的,你的fantasy可以变成娱乐,但你变成有意识形态在里面,你给现在的孩子看,我不知道,也许他们会很喜欢。”

当然,陈丹青已经是被年轻人打倒的臭知识分子了,但他的预测倒是真的很准——年轻人很喜欢。

就算陈丹青说话已经没人听了,姜文的老师谢晋也批评过他“乱糟糟的”,即便是天才,也很难真正进行自我批评。


早就有人看出了姜文的问题,他离开强有力的文本就讲不好一个完整的故事。用梦境和幻觉堆砌一个充满隐喻的空中城堡。

电影拍不好,隐喻就显得多余。

明面上的叙事像皮影戏一般扁平,底下的隐喻近看就成了恐怖谷效应。姜文为了近乎偏执的信仰,做了一次又一次电影实验。

自从《让子弹飞》之后,他的画面色彩浓烈到几乎是油腻的,似乎在《太阳照常升起》不被世人理解之后,他的审美走向了另一种极端。

作者性在创作井喷期是美丽的,在创作晚期也可能变成桎梏。即便是《花样年华》的摄影师李屏宾,也左右不了姜文这股浓烈的作者性。



早期作品和晚期作品的审美间隔

而姜学家迟早要把他们的“精神领袖”拉下马。

一位著名up主甚至在路演现场贴脸问姜文:“一些我们被干扰或被修改的记忆,有没有可能在未来正回来?”

姜学家们或许希望精神领袖能够回答什么。可是他又能回答什么?

他无限崇拜领袖,无意间,他自己也在被一群追随者塑造为领袖。

他的感性、自我、荷尔蒙、专治与霸道,让他成为狂热粉丝群体的偶像领袖——不可忤逆,不可评价,不可质疑。他们在互联网冲锋陷阵,这种赛博冲锋,就变相是在提高警惕,保卫祖国。

至于姜文本人到底怎么想,已经不重要了。他们希望他怎么想,才是最重要的。

在最近的一次路演中,姜文隐晦含蓄地说了这样一段话:

“你们这一代人,比我们这代还老的有的是......我们上一代人受的那些教育,受的那些宣传,在下一代人(身上)体现出来了,你说这怎么回事,我也搞不懂,好多现成的话......在我们那个岁数,不爱听现成的话,‘谁说是这样的,我怎么不觉得,我怎么没看见’,这是我们长期有的一个心态。”

“现在年轻人不会这样,他们会说‘话就已经这么说了’。我都不知道那词儿有多老,老到比我爸还老,我爸他们那拨都是30年代出生,他们要参与革命的,要打仗的,那是要面对真正的生死的。”

这段话,或许才是姜学家应该解读的东西。

姜文或许在问,作为更年轻的人,为什么没有这个年纪本应拥有的打破一切陈旧历史的自信呢?


姜文的下一部电影,还会接着重复讲述同一个故事吗?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许多人已经不再是看到阅读理解就摩拳擦掌的高中生了。

打哑谜打久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会出问题的。对春秋笔法过于上瘾,也是一个集体病态的审美文化病。

他们用发育不完全的政治观念,辅以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历史知识,天天分析这个内涵,那个影射,觉得自己仿佛成了傲立于人类文明之巅的政治家。

每天机械性重复“你看懂了吗”“你懂近代史吗”“你多读书吧”,动不动就是“这也能播”“导演想死了”“几乎是明示了”。但是你能看到一部电影的龙标,你能在抖音刷到各种梗小鬼的视频,就证明这并非社会真正的禁忌。

倒不如直接买一本冒险岛小虎队,拿着解密卡玩一下午算了。


姜文被困在集体记忆的梦境中,追随者跟着他一起陷进去。他们机械性地反刍,再反刍,眼睛蒙上了红布,拒绝接受现实世界的变化。

这是否是高墙之内的呓语,算不算另一种意义上的特权电影呢?

来自大院子弟僵而不死的傲慢、自负与空洞又一次膨胀了。至于左翼叙事真正应该关心的事,被选择性地忽略了。

或许姜文不知道,或许他也懒得向下看了。

回到《阳光灿烂的日子》,马小军幻想着“一名举世瞩目的战争英雄即将诞生,那就是我”。

姜文一辈子想要讲的话,可能是这句。


上一篇:8天破10亿!这部电影成春节档后票房 “黑马”

下一篇:这部美剧,超越了经典电影

『』相关阅读

仅播1晚,收视破2.8,观众:终于有一部值得熬夜狂追的抗战传奇剧 仅播1晚,收视破2.8,观众:终于有一部值得熬夜狂追的抗战传奇剧 《归队》开播:小人物群像折射战争年代众生百态 《归队》开播:小人物群像折射战争年代众生百态 一口气看4集《归队》,负责任地说:这才是中国人该追的抗战大剧 一口气看4集《归队》,负责任地说:这才是中国人该追的抗战大剧 《大玉儿传奇》积压十年,终于上线首播,景甜耿乐聂远主演 《大玉儿传奇》积压十年,终于上线首播,景甜耿乐聂远主演 从赵丽颖到肖战成毅,演员平台评级一图全鉴 从赵丽颖到肖战成毅,演员平台评级一图全鉴 元宇宙科幻美剧《上载新生》第四季 元宇宙科幻美剧《上载新生》第四季 系列短视频《为了和平》8月26日起播出 系列短视频《为了和平》8月26日起播出 一人毁了一部剧?央视《生万物》选角引吐槽,男主满是纹身演农民 一人毁了一部剧?央视《生万物》选角引吐槽,男主满是纹身演农民 一集爆,最终季来了! 一集爆,最终季来了! 救命 被《无法抗拒的他》迷得五迷三道 救命 被《无法抗拒的他》迷得五迷三道 《生万物》农民身上多处纹身,女演员双眼皮出戏,张艺谋真说对了 《生万物》农民身上多处纹身,女演员双眼皮出戏,张艺谋真说对了 央视今晚开播!36集抗战大剧强势来袭,看完阵容,我想说此剧火 央视今晚开播!36集抗战大剧强势来袭,看完阵容,我想说此剧火 8月26日追剧日历,7部长剧更新,古装剧《长风少年词》今日上线 8月26日追剧日历,7部长剧更新,古装剧《长风少年词》今日上线 TVB重头剧终落实开机,演员阵容大洗牌,网友替原定男主角变男三号抱不平 TVB重头剧终落实开机,演员阵容大洗牌,网友替原定男主角变男三号抱不平 《獎門人》史上最尷尬獎品,吳家樂鄧兆尊爆唔想攞:男用機會多啲 《獎門人》史上最尷尬獎品,吳家樂鄧兆尊爆唔想攞:男用機會多啲 《生万物》全员演技过关,唯有一人是败笔,演技浮夸,让人出戏 《生万物》全员演技过关,唯有一人是败笔,演技浮夸,让人出戏 《生万物》中的5个女性,3人死亡,银子重生,宁绣绣活到了最后! 《生万物》中的5个女性,3人死亡,银子重生,宁绣绣活到了最后! 林允儿新剧被骂写错汉字,韩剧又作妖?! 林允儿新剧被骂写错汉字,韩剧又作妖?! 《生万物》演员学历:沈丹萍杨幂竟是校友,6人中戏撑起全剧质量 《生万物》演员学历:沈丹萍杨幂竟是校友,6人中戏撑起全剧质量 《生万物》直到银子把第一次给铁头,才懂苏苏郭龟腰私通生女真相 《生万物》直到银子把第一次给铁头,才懂苏苏郭龟腰私通生女真相
剧幕迷踪 剧光映画 中国编剧网 6V电影网 猫眼专业版 剧本之家 剧情吧 新剧观察 制片人内参 烹小鲜 阳光电影 剧情百科 新剧观察 剧本之家 电影蜜蜂 谷阿莫 剧本库 剧情库 影视剧本交易网 艺恩数据 电影蜜蜂 毒舌电影 微视影视 快手电影 影视帝国论坛 BT天堂 6V电影网 影视怪蜀黍 镜像娱乐 灯塔专业版 影视帝国论坛 快手电影 A4K影视论坛 电影天堂 编剧帮 网视互联 电影天堂 猫眼电影 电影港论坛 壹剧本 迅雷电影 蓝兔影评 电影FM 电影天堂 快手电影 Sir电影 A4K影视论坛 快手电影 影视飓风 狮子影评 剧情之家 剧本联盟 神工剧情 猫眼电影 巴塞电影 心跳剧情 龙门剧情 豆瓣榜单 娱乐资本论 豆瓣电影 电影天堂 解梦剧情 通城剧情 剧本库 1905电影网 剧情狗 再起剧情 6V电影网 小城剧情 剧情之家 导演帮 猫眼电影 剧情狗 追踪剧情 山麓剧情 高清MP4论坛 剑神影视 冰心剧情 B站影视区 电影天堂 娱乐资本论 虹膜 今日影评 猫眼电影 成名剧情 烹小鲜 豪侠影视 指影 影视工业网 通城剧情 影视大全剧情 中国影视评论网 战歌剧情 武林剧情 大师剧情 飘花电影网 破梦剧情 镜像娱乐 豆瓣电影 解梦剧情 风云剧情 电影最TOP 剧本联盟 水月影评 异童剧情 青春剧情 Sir电影 6V电影网 旋律剧情 艺生剧情 西洲剧情 光影剧情 制片人内参 院线剧情 情缘剧情 七星剧情 IMDb中国 乾坤剧情 电影港论坛 星途剧情 豆瓣电影 飘花电影网 电影蜜蜂 武林剧情 悲鸣剧情 成名剧情 时光网(Mtime) 情缘剧情 豆瓣电影 重铸剧情 星语剧情 恋爱剧情 狮子影评 星客剧情 战舞影视 生财剧情 香客剧情 破空剧情 小兵剧情 IMDb中国 影视剧本交易网 剧情解析网 华语剧本网 剧情百科 深焦DeepFocus 悲鸣剧情 光影剧情 乾坤剧情 剧情库 龙门剧情 光影剧情 壹剧本 迷雾剧情 追踪剧情 神工剧情 解梦剧情 镜像娱乐 医场剧情 破空剧情 网视互联 水月影评 云涌剧情 旅行剧情 Sir电影 旅行剧情 剧情吧 七星剧情 电影界 今日影评 电影首发站 院线剧情 天山剧情 黄历剧情 残影影视 影视怪蜀黍 剧集之家 影视剧本交易网 秘藏剧情 解梦剧情 MP4吧 雷心剧情 剧情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