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28 04:03:39
看过电影后劲十足,去看真实事件的纪录内容,感觉电影对空白部分的想象还是比较客观的,下面的解读 对哲学历史的划分比较机械,只求对电影剧作的艺术化戏剧化加工进行解读,因为没有看到类似的观点,所以想写一点自己读出来的东西 感觉我理解的这种隐喻,虽然极其庸俗,但剧作在试图营造这种导向上滴水不漏,且埋了许多暗线来搭建这样的一个框架,明显下了功夫。就是这三户人家不同的哲学实践,实际代表了【人类文明的不同阶段】。三户人家的来去,实际代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以及这一过程中不同意识形态的沉浮。 里特医生和朵儿两人来岛生存,信奉的是(歪了屁股的)尼采哲学,在影片的前期两人对叔本华“生存意志”也有所提及,但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理解。他们所信奉的,虽然是上帝已死后的唯意志主义哲学,然而在影片中依然代表一种前现代的神明,尼采之于医生不亚于一种新神,这几乎完全误读了尼采关于神明与偶像的观点。(台词中“你的哲学是一本书,夫人的小说是一本书,《圣经》不也是一本书吗?”的点破尤其耐人寻味) 医生给自己背负的使命是龙场悟道出一部巨著,来拯救已经崩坏的世界,他在岛上的肉身实践,就是试图效仿超人意志,为一种目的论寻找答案。电影中的许多台词,都指向他在指向目的、意义这样的词汇时陷入了瓶颈。医生渴望的是根据自身的痛苦体验推广一种新的生活范式,以此掀起思想革命,来解放大众,带给人们救赎。这本质上还是一种寻求弥赛亚的宗教性思维,依旧来自于他对尼采哲学的误读。我们都知道一战后思想界发生了多么巨大的转向,从根本上解释了为什么医生的哲学道路是注定落后失败的。 里特和朵儿作为岛上的第一批居民,就好像是伊甸园中的亚当夏娃。里特没有牙齿(凭你的口…)、朵儿瘸了一条腿(亚当的一根肋骨…),虽然这些“先天残缺”的解读比较牵强,但影片真的能让人浮想联翩……两人二人世界时,这里确实是伊甸,但在人类觉醒了人性之后(偷吃禁果、放逐),在二人世界被文明打破之后(对应海因斯一家的到来,某种程度上也是亚当和夏娃自找的),这里就再也不是伊甸了。
海因斯和玛格丽特一家象征的就是来到这个世界的人类;当然也正因他们是人类,人性中的恶遭到了先决的神的“放逐”,山洞作为原始的象征,就是人类被逐出伊甸园后,开始面对自然残酷的表现。 后来海玛家在医生笃定种不了菜的地方种出了更好的菜田,蓄积了水源,甚至抓到了牛(农耕与游牧)搭建起了石头房屋,人类凭借自己的双手找到了出路,改造了自然,创造了不可能,建立了璀璨的文明。甚至为岛上孕育了新的生命(如果真的按照文明发展史来解释这部影片,生孩子这个时间线也酷似圣母诞下圣婴啊有没有!! 文明的迸发让神震惊,也让神与人的关系不断变化。最终在牛头面前,神向人低头了,素食主义的医生在生存面前,人渐渐把神拉下了完美的神坛。“神”暴露了他的有限性,前现代的神权开始崩塌,医生与朵儿、与他脑中的哲学圣经之间也开始出现裂痕。
至此虽然神与人矛盾不断,但我们依然可以在有神的世界里生存。男爵夫人角色的引入才是真正使得事态不可避免地走向疯狂的原因。 男爵夫人象征的时代也很明显,享乐主义、短视主义,从君主制般的自傲,洛可可般的奢靡,殖民扩张的缩影,一直到工业时代的盲目破坏与掠夺自然,偷窃后再施舍,雨露均沾。这一系列现代性疾病,正是资本主义产生后的现代欧洲的特点。夫人刚上岛,就试图挑拨另外两户的关系,就像医生最早坑海玛家住在山洞一样,海玛家在整个过程中,似乎都没有故意挑起过事端,而是一直秉承一种近乎古希腊田园主义的思想,必然在社会遭受欺辱。 资源的紧张很快引发了地域性的战争,三户人小摩擦不断,在玛格丽特生育和海家被盗后的宴会迎来了一个高潮,可以说这次聚会撕裂了宗教人自然……所有的遮羞布。这里也夹杂了我个人很喜欢的很具有宗教色彩的比喻,从玛格丽特背井离乡(背离亲属),到邻居间相互战争(背叛友邻),到宴会上针锋相对(背叛宾客),到最后玛格丽特给朵儿支毒鸡肉的招,我牵强地解释为背叛神背叛上帝,人对宗教的解构也交织在文明进步的过程中
医生的大作卡在人之目的神的堕落,最终得出的结论竟然是从上帝已死回到动物性,回到适者生存,这种社会达尔文恰巧是他渴望逃避的法西斯。是一种之于文明进步(海玛家的不断进步)的倒退因此必然走向疯狂,也必然走向死亡。 男爵夫人高呼“我是这个世界无上的存在”,若放在文艺复兴时代,便是人文主义的象征。但放在工业时代,就只剩人类中心主义的癫狂。资源争夺引发战争,虚假繁荣破灭,酒店计划成为泡沫。其死亡象征现代性在孤立环境中的必然崩溃。 两者都是在那个时代实践了不属于那个时代的思想。 比较耐人寻味的是探险队和导演汉考克角色的插入,这是否象征一种科学主义的旁观视角,或者只是引入理性人与疯狂进行的对比?无论怎么说,里特的虚伪在他与汉考克拥抱时彻底暴露了,正如男爵夫人所说的,两人都是娼妓,只是夫人是肉身色诱的娼妓,里特给报社寄信让王侯首相和沙龙里的哲学家们谈论自己,是抽象意义的娼妓。这两种主体性的出卖,在理性人的代表面前,无一例外没有成功。
有许多观点质疑医生家和海玛家不能离开至少有治病的理由,男爵夫人事到如今,为什么还不离开,我认为男爵夫人来到这里的原因,也是“治病”。她的现代病也没有痊愈,她对权力没有尊重的理解,就是为何她会来到这里的原因:一战后她所代表的上述意识形态严重遇冷,使其实践的场所只能回到前现代对天堂的幻想。夫人其中一个男宠离开但未能成功,是否是因为期间和船长发生了类似于在岛上会发生的争执?所以她一旦上岛,就会被伊甸的神话缠住,她会来到这个岛上已经注定了她会死在这里 但她的角色也未尝对象征“文明”的家庭没有价值,现代死后/两次战后,大虚无时代到来,达达主义存在主义兴起,肺结核少年哈利听着男爵夫人在林中崩溃大哭后对他说的“别人都能做到,你为什么不能做到?”燃起了斗志,男孩——新生的一代,已经哪怕是被动地对现代性的溃败进行了反思,从被异化的人(男爵夫人)那里继承(我是这个世界无上的存在,隐隐涵盖着一种人类至上主义)但在战争后,也象征着人文精神的回归 有许多解读把男爵夫人这句话理解为自我欺骗,就像她的人生履历一样,我认为在这个文明史解读的视角下,这反而代表一种“尚未得到污染”的人是万物灵长的思想,也正是这种盲目和自傲,使得她念着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开场白来到这个岛上。 虽然现实中哈利好像在岛上只剩玛格丽特一家后不慎溺水死了,如果小男孩爬山是一种存在先于本质的象征,我觉得这属实有点地狱笑话了。 (啊啊啊说跑了。。) 所以其实电影有没有给出人类文明出路的答案,我认为是有的。对我们来说,海玛家的办法就代表后现代人类可以走的一条路:他们隐忍克制,善用人性,也敢于面对现实。践行田园主义,但不是毫无武装地践行田园主义;拥抱和回到自然,但不是动物性地回到自然。他们在医生和男爵夫人的两种疯狂中寻求生存的平衡,生存是他们一直以来唯一的目的。这使得他们的哲学成为最具生命力的哲学——勇敢地战斗,勇敢地恢复生机;勇敢地弑神,勇敢地面对无神的时代。 能够自给自足,从自然中来,驯化了原始,懂得把握人性,懂得为自己而战,反抗神,为了战胜现代困境又需要短暂回到神,短暂地联合,然后再与神走向战争。比起自诩高明的哲人王神明和毫无节制的,享乐主义的对自然一昧破坏的现代人,更能彰显人的理性与人文精神,与之相对的,追求救世范式和现世价值的其他两户不可避免地最终走向了破灭,最终被彻底战胜。 正如玛格丽特从柔顺的主妇蜕变为铁血的母亲,人类文明的核心从未改变——在神性、人性与兽性间寻找平衡,以双手和智慧在荒芜中开辟生机。 人的首要目的是生存。带着人性生存,这是影片想要传达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篇:女性角色的缺位与塑造失败